你说过两天来看我,一等就是一年多。

No:26:总有一天

丹麦《总有一天》

你确定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吗?你相信我可以拯救世界吗?

诗歌,梦想,星辰,远方。
世态,三观,底线,炎凉。

世界上总有不同形式的阴暗以不同的呈现方式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蔓延着,不断刷新着对“美好”世界的另一面认识。消磨憧憬和未来,消磨总有人爱着你,消磨善意与善心。也或者剥夺,干脆埋葬。

真正的低谷是什么?绝望是什么?
是你自己无法决定成为自己。

看了丹麦电影《总有一天》,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一部展现“乌托邦”丑态的电影,一个可能关于人性和炎凉世态的故事,一群燃尽希望又充斥绝望的人。

兄弟二人因为家庭原因被送往寄宿制学校,体罚,打骂,暴力,猥亵,在他们身上接连发生着,在那里,老师是秉承暴力体罚管理的执行者,同学是一群被执行后麻木不仁,又向更弱施以暴力情绪的同龄人。两人小心翼翼存在着,又不断被刷新着对黑暗世界承受能力。

哥哥Eric在电影中有几个很大的情绪转变与爆发。一开始偷看性感写真,与母亲大吵,是不加掩饰的叛逆少年。
而等到真正“囚禁”在学校里,见识了校长的“威力”后选择沉默,收敛起少年该有的情绪,化为忍耐和煎熬,选择做他们口中和自己心里的鬼魂。
帮弟弟“报仇”时的张扬与接到母亲坏消息的歇斯底里在上一秒和下一秒之间无缝连接着,到后来的再次逃跑失败是再次受挫,最后得知自己无法离开的消息,于是彻底崩盘。
开始的希望是母亲,是叔叔,后来是期盼自己的长大,有带走弟弟的能力…而等到这些可能性都一一消亡后,迎来了他在电影中情绪最大的爆发。这种爆发,和以往的任何时刻都不一样,带着隐忍的决绝。即便预见了自己最后的结局一般,浑身颤抖地划了老师的车。
那一刻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感觉身体被掏空,情绪被逼迫到最高点,无法冷静思考,能想到最好的结果就是死了。

有句古语,说哀莫大于心死。

弟弟Elmer身有残疾,却在人类还未登月的年代梦想成为一名航天员。面对绝望处境,仍然心怀绮丽。给同学们念那些充满绝望的家信时,为每一个孩子编织一个还有人爱着你的美梦,找到可以寄托情感的属于你的那颗星球。带着闪光的美好。
在Elmer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两个极端。一面,是女老师对他的赏识,另一方面,是值班老师对他的欺侮。女老师是善,是对Elmer灵动的指引,而值班老师将大环境下的难得彻底扼杀,变得寡言与麻木。

故事结局,Elmer在幻想中冲上月球,学生颤抖站出指认,兄弟两人坐上离开的汽车,微笑朝后挥手,一切都结束了,一切都会变好。但一切真的都会变好吗?

肉体的创伤溃烂,结痂,康复,新生。精神的压迫带来的结果是万劫不复。

午夜梦回,午夜梦回啊。

屡见不鲜的社会题材总能给人带来无尽震撼,毕竟不幸的人群各有各的不幸。同类的电影甚至事例不胜枚举,这几年好评如潮的韩国电影《熔炉》《素媛》,甚至前几个月受到广泛关注却的杨永信。

确实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影响和不断的抨击,却不见得有伸张,人们把重点放在当时的热度上,然后第二天忘了。再说,总有你不知道的阴暗在某个角落张牙舞爪。
太丧了。

丹麦是个盛产童话的地方,房屋建筑,一草一木,都显得童真与梦幻,和学校的严苛制度形成强烈的反差。看电影的过程中,几乎想截下那些填充故事的每一帧风景,却能让你在下一秒又重新投入这个故事,被牵引,然后美好万劫不复。

看电影的时候会想起另外两部电影。一个是法国音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也可能说教育电影更恰当的些,这几乎是作为一部准师范生的标配,呼唤爱与责任,呼唤教师职业道德,每次看都觉得热血难凉。不是因为技术和剧情方面的异曲同工。是浅薄地讲,这个世界可能真的没有什么公平可言,一切还要看命
——
皮埃尔遇见马修老师走上音乐的道路,

Elmer在深夜被猥亵,晕倒在洗手间。

另一部是上面提到的韩国电影《熔炉》,这是两部情节发展上有些相似的电影,同样是灾难地发生和正义的伸张。不同的是,《总有一天》中,带着主角的心理历程以及梦想的支撑,结局有冲上月球的幻象,也更加戏剧化,但让人更难过。

有点儿不太公平,电影所表达的主题应该是人性的残忍世态的炎凉,而不是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啊,是苦难使孩子们坚持不下去,而不是信念使孩子们终于看见春天啊,我们看完电影后应该感受到的是看吧世界上就是有那么灰暗的地方,不是太好了正义和信仰终究会战胜黑暗的。

坚持一定会成功的,要加油!

可这种坚持,没有任何意义。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最后一段写: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那么多年过去了,但现在可能需要你拯救的,是整个世界呢。

评论
热度(135)

© 朝阳上 | Powered by LOFTER